中型慈鯛螢光魚 

中型螢光魚亮相 2012年上市

摘自2010.06.26自由時報

  台灣農業生技又有新斬獲!繼二○○一年我國民間生技公司開發出小型螢光魚,並量產上市後,農委會與中研院合作,再度領先全球,開發出中型螢光魚,預計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認證,最快二○一二年商業化生產。

明年底完成田間試驗認證

  一般人可能覺得螢光技術在斑馬魚等小型魚身上都已經成功多年,進一步運用在超過十公分大的中型魚身上,似乎並不困難;不過,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志毅博士昨日以「台上三分鐘、台下十年功」,來形容背後艱辛。

  陳志毅說,小型魚透過光週期就能調控牠們的生殖,三個月就可以性成熟,可是中型魚的生殖模式,卻不容易掌控。「為了等九間波羅魚下蛋,研究生可是二十四小時蹲在魚缸旁邊陪產。」為的就是要等到產卵那一刻,將準備好的基因段,透過如同試管嬰兒技術般打進卵內。光是要找出這一段具有引擎帶動作用,號稱為「啟動子」的基因段,就耗費了好一番功夫。

  偏偏這項技術又不能套用在更流行的神仙魚身上,陳志毅只好改用電流來電擊神仙魚的生殖巢。「魚的生殖巢相當於人類卵巢,兩端通電的時候,細胞會產生間隙,就可以趁機將轉殖基因放進去。」

  目前,帶有綠螢光色的九間波羅魚已經繁殖到第五代、螢光表現十分穩定,也已經技術移轉。

 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強調,中型螢光魚技術的發表,象徵台灣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持續領先全球。

  漁業署署長沙志一也表示,中型螢光魚技術要證實不孕不繁殖,無法在野外生存,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後,才給予認證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ker0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